储氢容器和管路
1 不允许采用更换储氢容器的方式为车辆加注氢气。
2 氢系统管路安装位置及走向要避开热源以及电器、蓄电池等可能产生电弧的地方,至少应有200 mm的距离。尤其管路接头不能位于密闭的空间内。高压管路及部件可能产生静电的地方要可靠接地,或其他控制氢泄漏量及浓度的措施,即便在产生静电的地方,也不会发生安全问题。
3 储氢容器和管路一般不应装在乘客舱、行李舱或其他通风不良的地方;但如果不可避免要安装在行李舱或其他通风不良的地方时,应设计通风管路或其他措施,将可能泄漏的氢气及时排出。
4 储氢容器和管路等应安装牢周,紧周带与储氢容器之间应有级冲保护垫,以防行车时发生位移和损坏。当储氢容器按照标称工作压力充满氢气时,固定在储氢容器上的零件,应能承受车辆加速或制动时的冲击,而不发生松动现象。有可能发生损坏的部位应采用覆盖物加以保护。储氢容器紧周螺栓应有防松装置,紧周力矩符合设计要求。储氢容器安装紧固后,在上、下、前、后、左、右六个方向上应能承受8的冲击力,保证储氢容器与固定座不损坏,相对位移不超过13 mm.
5支撑和固定管路的金属零件不应直接与管路接触,但管路与支撑和固定件直接焊合或使用焊料连接的情况例外。
6 刚性管路应布置合理、排列整齐,不得产生与相邻部件碰撞和摩擦;管路保护垫应能抗震和消除热胀冷缩影响,管路弯曲时,其中心线曲率半径应不小于管路外直径的5倍。两端固定的管路在其中间应有适当的弯曲,支撑点的间隔应不大于1m.
7 储氢容器及附件的安装位置,应距车辆的边缘至少有100 mm的距离。否则,应增加保护措施。
8 对可能受排气管、消声器等热源影响的储氢容器、管道等应有适当的热绝缘保护。要充分考虑使用环境对储氢容器可能造成的伤害,需要对储氢容器组加装防护装置。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的储氢容器应有必要的覆盖物或遮阳棚。
9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,主关断阀应根据设计的碳撞级别,立即(自动)关闭,切断向管路的燃料供应。
储氢容器和管路
4.2.1 不允许采用更换储氢容器的方式为车辆加注氢气。
4.2.2 氢系统管路安装位置及走向要避开热源以及电器、蓄电池等可能产生电弧的地方,至少应有200 mm的距离。尤其管路接头不能位于密闭的空间内。高压管路及部件可能产生静电的地方要可靠接地,或其他控制氢泄漏量及浓度的措施,即便在产生静电的地方,也不会发生安全问题。
4.2.3储氢容器和管路一般不应装在乘客舱、行李舱或其他通风不良的地方;但如果不可避免要安装在行李舱或其他通风不良的地方时,应设计通风管路或其他措施,将可能泄漏的氢气及时排出。
4.2.4 储氢容器和管路等应安装牢周,紧周带与储氢容器之间应有级冲保护垫,以防行车时发生位移和损坏。当储氢容器按照标称工作压力充满氢气时,固定在储氢容器上的零件,应能承受车辆加速或制动时的冲击,而不发生松动现象。有可能发生损坏的部位应采用覆盖物加以保护。储氢容器紧周螺栓应有防松装置,紧周力矩符合设计要求。储氢容器安装紧固后,在上、下、前、后、左、右六个方向上应能承受8的冲击力,保证储氢容器与固定座不损坏,相对位移不超过13 mm.
4.2.5支撑和固定管路的金属零件不应直接与管路接触,但管路与支撑和固定件直接焊合或使用焊料连接的情况例外。
4.2.6 刚性管路应布置合理、排列整齐,不得产生与相邻部件碰撞和摩擦;管路保护垫应能抗震和消除热胀冷缩影响,管路弯曲时,其中心线曲率半径应不小于管路外直径的5倍。两端固定的管路在其中间应有适当的弯曲,支撑点的间隔应不大于1m.
4.2.7 储氢容器及附件的安装位置,应距车辆的边缘至少有100 mm的距离。否则,应增加保护措施。
4.2.8 对可能受排气管、消声器等热源影响的储氢容器、管道等应有适当的热绝缘保护。要充分考虑使用环境对储氢容器可能造成的伤害,需要对储氢容器组加装防护装置。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的储氢容器应有必要的覆盖物或遮阳棚。
4.2.9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,主关断阀应根据设计的碳撞级别,立即(自动)关闭,切断向管路的燃料供应。
|